牛肉面,起源于唐代青海回族民众的创造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由于它工序繁杂、用料考究,一直未能成为大众食品。到了清朝初年,青海才有第一家牛肉面馆“岳阳楼”,据说清军将领左宗棠常常光顾此楼。兰州人马子禄来到青海省化隆县拜亲戚马成德老人为师,学成后返回兰州开了兰州第一家牛肉面馆"月阳楼".在青海,化隆,清真的牛肉面馆随处可见,绿底白字有星月图案的布幌飘扬在街头巷尾。现在,化隆牛肉面已经乘着“西北风”在全国各地安家落户,其它城市的牛肉面馆都挂上了正宗“兰州拉面”的招牌。其实牛肉面的精髓不只在手工拉面,给食客带来的是面、汤、肉、味、色合而为一的享受.牛肉面用蓬灰碱和面,然后根据食客的喜好手工抻面,面条可扁可圆,有粗有细。扁的分为大宽、二宽、韭叶子,圆的由粗到细分为三细、二细、细的、毛细。看头戴小圆帽卷发大眼的回族小伙子拉面可是一种享受,他双手抓住面剂子两头,一拉一折,一抻一扯,开开合合,拉出来的面条粗细均匀、不粘不断,在面条下锅前,还要展开臂膀,把面条在案板上甩两下,案子上的面粉就象云雾一样散开来,然后面条嗖的一下就被投到锅里,莲花一样在沸腾的水里旋转……整个拉面过程只有几秒钟,却叫人眼花缭乱。一碗地道的牛肉面不光面要拉的好,更重要的是汤要鲜、清,味道还要浓郁。据说青海有名的老字号“马成德” 牛肉面馆的肉汤从来不曾变过味,马家第四代传人马哈克先生已经调了十几年的汤,每天早上他都要亲自品尝用花椒、草果、姜皮等几十种调料配制的肉汤,每锅肉都要经过六个小时地炖煮。这样精工细制出来的肉汤色清透亮,浇在面上气香味浓。牛肉面在盛碗上桌的时候还要加一小把牛肉丁,捞几片在肉汤里煮足了味的白萝卜片,调一勺油泼红辣子,再抓撮翠绿的香菜和蒜苗末。因此兰州牛肉面有一红二黄三清四白五绿的说法,即辣椒油红,面条光亮透黄,汤清亮如水,萝卜片纯白,蒜苗、香菜翠绿。化隆人吃牛肉面也是街头一景。无论冬夏寒暑,满街的面馆都热气腾腾。汉子们端碗“大宽”站在门口,胡噜胡噜几下吃完了,碗一搁就走人;大姑娘总是要“细的”,还不忘跟调面师傅说句“多放点辣子”;小孩子被大人扶着站在凳子上,用筷子把面条卷成鸡大腿的形状,举起来,一口一口的咬着吃。曾有人开玩笑说,化隆人吃牛肉面,是千人一“面”,面面不同。在祖国各地的知名名牌产品是兰州牛肉面,在祖国各地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可以吃到,近乎成了中国快餐的大院校。
想学这份手艺的同学,也可以来我们兰州进行学习,学校地址:兰州市和平大学城,来校参观报销路费的呦!